“从前,作为游客参观石林,我眼中只有奇特的石头与风景。这次实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看石林,我才感受到一种源于地质本源的震撼:它历经2.7亿年前的浅海沉积,承受过水流精妙的溶蚀,又随着地质时期的抬升,在无数日夜中见证沧海桑田、历史演变,最终以今天的形态与此刻的我相遇。”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24级地理科学本科生刘瑞琪谈到暑期野外实习时感慨道。
学生能有如此直击心灵的学习体验,源于地科学院“大地学”实习实践教学团队十余年的探索与深耕。学院拥有大气科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4个一级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度全国少有。基于这一优势,学院组织师资力量倾心打造了一支融合多学科的实践教学队伍,创新构建了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2024级地理科学班在古生村洱海边实践学习合影。
十年坚守:以安全与细节铺就学生实践之路
建设一门成熟的跨学科野外实践课程并非易事。团队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野外环境的艰苦、多学科教师的协同、不同专业基础的差异……其中最核心的,始终是学生的安全。“安全是人才培养不可逾越的底线”,团队负责人、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袁俊鹏坦言。
十余年来,团队始终以“零事故”为目标,坚持全程模拟、细节管控。每次实习前,团队均会提前实地踏勘。既要对教学资源进行考察,更要对安全风险全面排查。
从饮食补给、行车路线到停车点位等细节,团队都会提前实地细查,确保各方面保障到位,比如,到偏僻的山村踏勘时,老师们还会添加小卖部老板的微信,带队出发前请对方储备学生们喜欢的食物,毕竟每次实习都有300多个学生前往,后勤补给不能忽略。比如,针对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学生下车视野受阻问题,老师们提前模拟,总结出“老师下车引导—学生分组通过—队尾教师收队”的上下车流程。
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采用分步走策略,从单个专业试点开始摸索,逐步扩展至相近专业结对,最终实现全部学科融合。此外,每次实习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及时获取学生反馈,学生真挚的正向评价也成为团队持续前行的重要动力。

孙涛老师在晋宁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B点处讲解。
跨界融合: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学生思维成长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团队认为,学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是否具备评判、整合与创新的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为此,团队将教学重点转向大地学思维与视野的培养,系统性引入虚拟仿真、智能管理等技术,构建起一套可感知、交互和复盘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复杂地学过程及其联系,形成多尺度、跨学科的系统性认知能力。
课程方面,建成4门虚拟仿真实验课,其中2门已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这些课程将无法亲历、高危或抽象的地学过程,如火山喷发、泥石流灾害等地学现象转化为沉浸式、游戏化的学习体验,学生以第一视角进入虚拟场景,自主操作观察动态演变。
对于首次接触虚拟仿真实验课,2024级地质学菁英班刘逊仍感到新奇不已。“我可以在火山口上方漫游,几分钟内观察一场完整的火山喷发,也可以自己操作罗盘、GPS,用地质锤敲下一片岩石样本……”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某次做完腾冲虚拟仿真实验大空山火山口宽度测量实验操作后,刘逊发现,火山口宽度测量方法有待优化,于是,她综合运用数学、地质学知识向老师提出了更精确的坑宽测量方法。老师们对此给予肯定,因为精确的坑宽,不仅节省爬火山口的人力物力,还可减少对未开发火山口原生地质现象的破坏。
团队还自主开发了“野外实习管理系统”,借助无人机跟拍、远程实时传输与移动端同步,实现实习全程数字化采集与共享。学生即便远离实地,也可随时回看讲解细节,反复学习勘探过程,破解了传统野外教学中“一遍过、难再现”的痛点。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边,全体师生合影的集体照。
协同育人:成就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协作”是大地学实习实践教学团队始终秉持的精神内核。每一次野外实践的成功,既依托于专业教师与学工队伍的紧密配合、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离不开与25家企事业单位的扎实合作。尽管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这些合作单位仍免费向学生开放资源,甚至为云大学生设立专属时段开展实践活动。带队老师感慨:“他们胸怀教育情怀,一听是云南大学的学生,即便有困难,也全力支持。”这种协同机制,已成为团队实践育人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学生通过实习,还增强了专业志趣和职业荣誉感。刘瑞琪同学表示,“我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想要了解,那些自然现象都是地球给我的信号,让我抓住线索去了解更多的故事。”
十余年耕耘结出硕果,团队获得云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24年斩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28项;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50%以上,其中90%进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国内顶尖科研院所深造;本科生毕业生主要在省、县(市)级气象部门、地质部门、测绘部门等单位就业。

地科学院“大地学”实习实践教学团队集体照。
云南大学“大地学”实习实践教学团队十余年来坚持将课堂延伸到野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今,团队建设的实习实践成果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已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20余所高校开展联合实习,并计划将实习路线延伸至缅甸、孟加拉国、老挝、越南等国家,让大地学视野跨越国界。
记者:张冉
责任编辑:奚利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