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大学,若以校园之景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海棠、樱花、梨花挂满枝头,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夏天是泽湖的波光粼粼,投影出惬意游湖的天鹅;秋天是银杏铺满行道,阳光穿过树叶将大地照得金黄;冬天是行路两旁绽放的冬樱与梅花,为冬日的校园增添了色彩和生机。
在这四季有景的校园背后,是一支134人的队伍——云南大学校园绿化与环境维护中心团队。他们不是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教师,却用扫帚、剪刀、锄头作“教具”,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书写着“育人”故事。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环境育人的初心,把校园环境打造成了“第二课堂”,让一草一木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

云南大学校园绿化与环境维护中心团队全体成员合照。
每天天刚蒙蒙亮,绿化中心的师傅们已扛起工具出发。负责道路清扫的工人要赶在师生上课前,把道路、广场扫得一尘不染。绿化组的师傅们背着剪草机、拿着修枝剪,熟练地穿梭在草坪与花丛间,哪片灌木需要修剪,哪棵树木该施肥防虫,他们都烂熟于心。当问及这样的工作是否乏味时,云南大学校园绿化与环境维护中心主任李勇说,“就像除草,本身是枯燥,我们就将除草做到极致,让校园始终保持通透干净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这份努力最终也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
环境育人:攻坚克难建基地,打造实践新平台
2023年,为迎接学校百年校庆,团队面临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年内建成云山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以下简称为云山)。由于无先例可循,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白天到现场勘测地形、规划布局,晚上熬夜改方案。为找到看日落的最佳位置,他们在坡地上反复勘测,确定最适宜的角度。最终,仅用一年时间,云山如期建成开放,还比市场同类项目节约了大量经费。如今,这里不仅是网红打卡点,更是学子们的“室外实验室”。农学院师生在此开展新品种培育、病虫害研究,物理与天文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借助云山开展现场教学、科研观测及科普活动。学生们无需奔波到几百公里外的山区,就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物一一对应。
除了教学科研功能,云山还成为师生们缓解压力的“心灵栖息地”。当夕阳西下,晚霞为云山披上橘红色面纱,师生们来到这里。有人背着吉他,用音乐驱散一天的疲惫;有的带着望远镜,在夜幕降临时观测星空;有的静静坐在草坪上,与同伴畅谈未来。这里成为充满人文温度的交流空间,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诗意。
实践育人:深耕课堂传技能,扣好人生的“劳动”纽扣
“我们作为后勤服务部门,也参与到育人工作中,那就是开设劳动实践课。”李勇介绍说。多年来,师傅们凭着多年的劳动经验,累计组织了3017场次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课。负责玫瑰园管理的刘明凤老师,带学生劳动时总是会先向同学们耐心讲解植物的特点、作用,再介绍“左手拉草尖,右手勾草根”的省力除草方法。不少同学因此对植物养护产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找到刘明凤,请教花卉种植技巧,更有学生毕业后仍与她保持联系,每年四月玫瑰盛开时,常有学生回到校看望她。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读懂了劳动背后的坚持与热爱。

刘明凤在劳动实践课中为学生讲解花卉扦插照片。
绿化与环境维护中心主任助理龙建涛,回忆起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劳动实践课。“有位外国语学院的女生来参加劳动实践,任务是劝诫同学不要往果皮箱里塞大袋垃圾。她站在垃圾桶旁,耐心地跟每一个同学解释,直到吃饭时间还没离开。”这位女生还写了倡议书,文中提到绿化保洁工作人员低头弯腰、不厌其烦清理垃圾的场景,呼吁同学们“多花一点点耐心,让垃圾去到它应该去的地方”。看到学生能有这样的感悟,团队每个人都深受触动,“劳动是人格塑造的一部分,上劳动课,想向学生传递的,是让他们懂得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
文化建设:精雕细琢塑景观,诠释校园新内涵
学校的绿化美化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团队的师傅们说,“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气质的外在体现,景观布局、植物配置、空间设计等,都在传递学校的历史底蕴、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
可以说,云南大学的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银杏道静谧安然,金黄的银杏叶飘落,为路面盖上一层薄薄的“黄金毯”,银杏道成为东陆校区的最美秋景;晚翠园清幽雅致,当枇杷成熟时,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到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园林,是师生读书、闲谈的好去处;院士林里,每一棵院士手植的树木背后,都有着院士们辛勤工作、为国贡献的故事,激励着学生不断开拓进取……优美的校园环境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知、信、行,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独特的“生态底蕴”。
云山的苗木茁壮生长,玫瑰园的鲜花如期绽放,绿化中心的师傅们每天清晨出发,重复着看似枯燥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校园,滋养着莘莘学子。那些被呵护的草木、被影响的学生,终将带着这份“绿色的记忆”,把责任与坚守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记者:杨涛
责任编辑:奚利 终审: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