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历
焦点图片 云大首页 > 要 闻 > 焦点图片 > 正文

云南大学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回顾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1日  []


一个世纪以来,云南大学践行“自尊、致知、正义、力行”的校训,身在西南边疆,扎根云岭大地,虽历经沧桑,却初衷不改,心系国家,始终向前,为云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轮见成效 硕果映初心

2017年,云南大学列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这既是云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积淀的结果,更是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战略布局的具体体现。“双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进一步提高了云南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办学方向与发展目标,并赋予了云南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同时还为云南大学提供了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同台发展、同台竞争的重大机遇,开启了云南大学和云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在教育部科学部署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强力保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云南大学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云南民族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多样性、地处边疆与毗邻南亚东南亚三大优势,着力体现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科学研究若干领域的创新性和对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求做到学科有特色、学术有特点、学者有特长、学生有特质,全面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取得显著成效,努力探索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2022年2月,云南大学顺利进入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的奋进阶段。

统筹布局构建体系,学科水平持续提升

学校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基础学科振兴计划”“新工科发展计划”和“新时代新文科发展计划”,构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学科新体系,着力实现“一个引领”、保持“两个第一”、建设“三个中心”的目标。

实现民族学引领民族研究。民族学学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为突破,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为主线,创新学科知识内涵、拓展学科外延、创新民族研究理论方法,为全球民族治理和民族问题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建成全国民族与边疆治理高层次人才培养重镇。

保持生态学、政治学处在全国第一方阵。生态学学科瞄准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的世界科技前沿,在高原山地环境变迁与植物适应性进化、高原湖泊生态与污染防控、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调控、古生态与生物宏演化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政治学围绕国家治理、周边外交和重大政治问题,发挥地处“两亚两洋”接合部的地缘优势,在边疆治理、民族政治、地缘政治、周边国家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

生命科学、古生物研究、天文学三个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依托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依托云南丰富的古生物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古生物研究中心;依托云南“南国天都”天文观测优势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学研究中心。

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了学科整体发展,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ESI全球前1%学科新增3个达到5个,分别为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工程学。同时,着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力培育学科新优势。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划归学校作为附属医院为契机,补齐医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短板,成功申报获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医科;组建现代工学院,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设立民族与边疆学部、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高原湖泊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资源植物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和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一流人才,初步建成有云大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建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和学位授权体系。新增10个博士和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达到22个和42个,成为西部学位授权体系最为完整的高校之一。

建成一批一流专业、优秀课程和优质教材。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建成154门优质在线课程和线下精品课程,引进优质慕课120余门次;出版120余部高水平教材;3部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生物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现云南省零的突破。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国际和国家奖项翻番,实现全国“互联网+”大赛金奖、“挑战杯”特等奖等新突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思政教育卓有成效。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理解中国”系列项目连续3次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内培外引广纳贤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聚焦人才引进和培养两个重点,做好引人、育人和用人3篇文章,完善岗位聘用、考核评价、奖惩激励、薪酬分配四大机制,尊重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高层次人才成倍增长,师资队伍结构显著优化。

高层次人才总量显著变化。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实现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达75人,长江学者由3名增至15名,“杰青”由3名增至17名。

师资队伍结构显著优化。博士比例从49%提高到66%,外校取得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55.35%提高到60.58%,45岁及以下教师总数近800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保持在45%左右。

形成了新的人才高地。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形成高水平人才群体,初步形成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天文学五大人才高地,为云南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一批战略性高端人才。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3个团队获评国家级、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3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7人获评云南省师德标兵。

精研学术攻坚克难,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提升科学理论原始创新、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为核心,建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原创性强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显著增强。人文社科领域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全国高校前10(2020年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重大专项项目20项;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创历史新高。

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PNAS发表论文数量连创新高,新增9篇达到18篇,2019年中国大学CNS论文排行位列全国13;《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3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6篇。

高水平奖项数量显著提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排名全国高校第16位),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显成效。新增科技部“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西南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周边外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增科技部“微生物与线虫互作机制创新团队”,教育部“天然产物及类天然产物合成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入选首批全国11家国家民族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重点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全国10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围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形成独特优势

学校坚持服务导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努力成为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

合作承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南亚东南亚5个语种版的翻译出版工作,完成《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摆脱贫困》缅语版翻译。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资政建言成效显著,18份咨询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40余篇获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34篇被中办采用,109篇被省委、省政府采纳。边疆民族问题智库等5个智库入选CTTI高校百强智库。

主持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解决了重大社会关切和地表大型水体低砷污染治理国际技术难题;4种根结线虫生防新产品和作物根结线虫高效生防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解决重要经济作物根结线虫病防治的关键难题,新增经济效益33亿元;多年生稻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和“一带一路”沿线9国推广,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创新技术;区域土壤侵蚀调查技术被水利部采纳,每年为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调查节约成本3.3亿元;数字医疗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国务院“50佳”经典扶贫案例和教育部优秀教育扶贫案例。

开放包容交流合作,云大风采展现世界舞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充分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着力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学术文化交流和留学生培养三大体系。

建成覆盖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8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建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调查数据库(一期)。与英国、缅甸、尼泊尔等国建立“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缅甸生态环境保育联合实验室”“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

发起成立16国120多所高校参加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举办两届“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主办“西南论坛”“澜湄合作智库论坛”等;建成孟加拉南北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达卡大学中孟研究中心、中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孟加拉国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研究平台和汉语推广基地。

实施“留学云南大学计划”,实现来华留学生南亚东南亚国家全覆盖。实施海外引才计划和学生海外访学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

百年再起航 续写新篇章

薪火相传一百载,百年云大谱新篇。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云南大学的光荣使命。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云南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和根本要求,聚焦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治理、一流贡献“六个一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努力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为云南省和中国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云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