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历
师生风采 云大首页 > 云大风采 > 师生风采 > 正文

【人物】胡永康:从“配角”到院士的逆袭之路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08日  []

胡永康简介:

胡永康,生于1940年1月5日,云南省曲靖市人。石油炼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石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转化工作。曾担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研制成功两类加氢裂化催化剂,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同类催化剂先进水平。“八五”“九五”期间,指导并参与多项国家和中石化总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多套工业装置,经济效益显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996年),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1985年、1994年、1995年、1999年),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8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永康对母校云南大学的寄语:

感恩母校!是云大敲开了我的梦想之门。祝愿母校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再创辉煌!

胡永康。受访者供图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1961年,21岁的胡永康从云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远赴离家乡数千公里之外的辽宁抚顺,进入石油部抚顺人造石油研究所——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

凭着一腔热血,他从一名实习技术员干起,锲而不舍学习钻研,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中国石油炼制领域专家,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加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胡永康也因此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努力求新求真,成为中华栋梁,赶超世界先进技术,这是传唱百年的云大校歌对云大学子的激励和期许。

对此,胡永康交出了满意答卷。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辗转数千公里到达抚顺时,在市里问了好多行人都不知道我要去的单位在哪里。最终找到时,却发现它只是建在城郊农田中的一栋小楼。”至今,胡永康还记得1961年11月初到工作单位报到时的情景。

此时的抚顺已是天寒地冻,习惯了家乡宜人气候的胡永康第一次感受到了寒意。

初入单位,胡永康第一项工作是到修配厂的油池子清油;还曾和单位的职工们一起,到农村种地,插秧。分配工作时,他被分配到充当“配角”的分析岗位。说实话,对一名在大学里成绩优秀的热心青年来说,面对这样的境遇,没有想法,那是骗人的。

“组织上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都应该好好干。”短暂的失落后,胡永康迅速调整心态进入了角色。

“无论在哪,都要用我学到的知识做好工作,报效国家!”胡永康暗下决心。

彼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单位食堂里供应的饭菜极为简单,常常是酱油白菜汤配两个玉米窝窝头,甚至还吃过大豆榨油后剩下、平时只用来喂牲口的豆渣。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小饱尝生活艰辛的胡永康没有被眼前的系列困难和不如意击倒。

分析岗位需要上夜班,女同志多有不便,胡永康就经常和她们换班。工作的间隙,身为“配角”的胡永康没有放任自己,他一边加强学习,一边向其他岗位的老师请教,经常加班加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快,胡永康便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时机。

当时,用于石油炼制的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定需要测多个点,操作起来程序比较繁琐。经过认真研究试验后,胡永康改进了方法,提出只需测一个点就能达到测定目的的方法。

采用新方法测定后,原来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干完的工作,两个小时就干完了,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胡永康的大胆创新,让同事们刮目相看。

胡永康。受访者供图

醉心研究险丧命

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靠着勤奋学习和刻苦专研,胡永康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他也从一开始的实习技术员,逐渐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在单位,胡永康为工作的拼命劲头是出了名的。

比如,在探索高压水银法测定催化剂粗孔分布的方法时,他太过投入,经常和水银接触,汞中毒也没有察觉。

直到一次单位组织体检,医生发现:胡永康体内的汞含量已经超标!

汞中毒可不是儿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单位领导当机立断,马上把他送往沈阳的职业病防治所治疗,前后住了7个月才出院。

经历这次事件,同事以为胡永康会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可回到单位后,他又忘我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他不想虚度光阴。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像那个年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胡永康也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那句名言,并将其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胡永康。受访者供图

通往院士之路

在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中,加氢裂化是重油轻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重油为原料,可生产中馏分油(喷气燃料、优质柴油)或轻油(用于生产化纤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未转化尾油可作为乙烯裂解原料或润滑油料,是石化工业的重要技术领域。

加氢裂化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催化剂的活性决定了反应的速度,选择性决定了能否在反应中取得尽可能多的目的产物,而性能是否稳定,寿命是否长,则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和生产周期。随着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对催化剂的要求也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后,为扭转国内加氢裂化技术的落后局面,胡永康先后担任了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出两类加氢裂化催化剂,在同期国际同类催化剂中,也处于先进水平。

“八五”和“九五”期间,胡永康又指导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和中石化总公司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了系列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并在全国多套工业装置上推广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在他和团队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加氢裂化技术已成为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的主要专业领域,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核心技术之一。

因为在石油炼制加氢裂化催化剂和加氢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胡永康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8件,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尽己所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近年来,已近耄耋之年的胡永康依然壮心不已。他曾多次回到云南,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他还参与承担了中国工程院的多项重点工程咨询项目,为我国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详细的支撑材料。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你有了本领的积累,等机遇到来的时候,才能在科研上有所成功。”回首数十年来走过的路,诸多荣誉加身的胡永康如是感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