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老师和同学们:
为进一步落实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增进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交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云南大学将于2016年4月24日—27日,承办中国科学院工程领域、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论坛,并于4月24日承办两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讲座,欢迎广大师生届时踊跃参加讲座。讲座的时间、地点如下:
一、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院士学术报告:水利大数据
时间:4月24日19:00
地点:图书馆西附楼一楼报告厅
二、“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科普讲座:中国的空间技术
时间:4月24日19:00
地点:云大会堂218报告厅
特此通知
附:讲座和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会议
和有关活动云南大学工作组
2016年4月18日
讲座和院士简介
王光谦院士(科普讲座)
题目:水利大数据
内容简介:水科学与水利工程面对的是由自然因素主导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因此,水利大数据与典型大数据领域相比完全不同。一方面,自然系统的状态变量和状态空间是无穷的,不存在全量信息。水利信息观测应向全球化、一体化、动态化发展,其中遥感技术和水联网技术将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另一方面,自然系统的要素耦合关系复杂,且信噪分界模糊,水利大数据模型应将机理模型和第四范式的相关方法相结合,提出一批能广为水利界接受的分析预测方法。在各行业普遍卷入大数据浪潮的时代背景下,水利大数据既具有其强烈需求,又具有开发应用的难度,将会成为数据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应用领域中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

院士简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清华大学研究员。1962年4月生于河南镇平,籍贯河南镇平。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1988年、198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青海大学校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研究工作,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泥沙等关键技术问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叶培建院士(科普讲座)
题目:中国的空间技术
内容简介:报告首先阐述人类为什么要去开发宇宙,向太空进军?回答是:探索和资源。接着简要介绍我国空间事业已在应用卫星、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使人们对中国的空间事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详细介绍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三个里程:以东方红一号为代表的应用卫星,以神舟五号为代表的载人航天;以嫦娥一号为代表的探月工程,从这三个里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艰辛、进步和创新的精神。简要介绍我国下一步探索宇宙的思路和计划;歌颂航天人的航天精神。

院士简介:叶培建 男,汉族,71岁,江苏泰兴人,中共党员。中国空间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瑞士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人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任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总装国防973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清华等高校兼职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